硅料大热,凸显光伏隐忧

最新的一组数据,让光伏的热度在2022年新年伊始,更上层楼。

1月2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消息称,我国2021年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5300万千瓦,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截至2021年年底,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6亿千瓦,突破3亿千瓦大关,连续7年稳居全球首位。

上有“双碳”背书、政策倾斜,下有平价上网、市场“钱景”……多重刺激下,光伏行业在2021年成为炙手可热的赛道。据不完全统计,仅去年一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总投资规模超过7200亿元,在多晶硅领域,更是杀入了青海丽豪、信义光能、合盛硅业、东方日升、晶诺新能源、江苏阳光、海螺水泥和润阳股份等10余家实力派企业。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现存光伏相关企业超过20万家。如今的中国,不仅有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和技术,还有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规模,全球前十的多硅晶制造商7家来自中国,世界前十的光伏电池企业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光伏产业链中的所有环节,中国都遥遥领先,且产业链自主可控。

目前来看,在中国做光伏确实是一门好生意,不仅因为需求火爆,更因为确定性强、增长预期稳定。市场对光伏产业的2022充满了期待。

得益于去年硅料价格的持续上涨,硅料企业赚得盆满钵满,“量价齐飞”四个字已经足以概括一年的光景。1月25日,国内硅料巨头大全能源披露了业绩预告,公司预计去年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6亿~58亿元,同比增长436.69%~455.86%。同时披露的另一信息更令人咋舌:公司拟定增募资不超过110亿元,其中80.03亿元用于年产10万吨高纯硅基材料项目。在此之前,国内硅料大厂已陆续披露业绩预告,普遍报喜:通威股份、保利协鑫能源、大全能源以及新特能源去年累计净利润超过250亿元,几乎占2020年国内光伏上市企业净利润总和的7成。

《左传》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硅料企业大赚固然可喜,但对于光伏全产业链而言,对下游企业过度的利润抢夺、未来两年的产能过剩等问题,尤其值得警惕。“产业链可控”,不能只停留在应对外部风险方面,自身是否有健康发展的内在动能,同样至关重要。

未来两年产能过剩?

作为2021年最受关注的光伏话题之一,硅料价格年度涨幅高达220%,从年初的84元/千克一度摸高至270元/千克。在全行业成本与附加值均无太大变动的情况下,价格却打着滚往上翻。

需求缺口巨大、阶段性供需失衡被认为是涨价的罪魁祸首。2020年光伏崛起迅猛,下游硅片企业大量新扩建产能计划陆续出台,为保证原料稳定供应,硅片生产商纷纷与上游多晶硅供应商签订大量长单锁定协议,但国内多晶硅供应量在2021年内增量有限,供不应求的局面支撑2021年上半年多晶硅市场价格持续上扬。再加上原料金属硅价格涨幅超过300%以及“能耗双控”,硅料供应商低价惜售,市场供给侧产能不能满足需求侧,全年大涨成为必然。

“多晶硅生产环节属于高投入、高技术、高载能行业,而中间的硅片、电池片环节由于连续多年维持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企业自身扩产能力充足,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外界资本进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以下简称“硅业分会”)分析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光伏产业链中游环节的产能释放远高于上游硅料环节。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硅料总供应量约48.7万吨,进口11.6万吨,预计2025年全球多晶硅需求将达到120万吨左右,行业供给缺口依然很大。就目前的行业平均水平,一吉瓦组件需要2800吨硅料,而未来10年光伏的渗透率要从现有的3%发展到60%,按照目前超过3亿千瓦的光伏装机容量,数据背后是上游硅料至少20倍的市场空间。

看上去,硅价上行,供需失衡就是原因。

光伏是未来主流能源,产业链下游减产几无可能,上游扩产就势在必行,但现状却令人担忧。

“目前,几乎所有做下游的企业没有一家盈利,大家都在减产。”在2021年多晶硅产业发展论坛上,一家组件企业负责人坦言,当前光伏产业下游环节成本大幅增加,降低成本与缩减产能是主流。

光伏产业链自上而下大致分为硅料、硅片、电池片及组件四个制造环节,加上电站开发,共五个环节。2021年后,上游硅料量缺价高向下游传导,甚至抑制了下游电站的装机意愿,下游需求已经开始呈现萎缩。2021年上半年,国内光伏装机增速从一季度的39%回落到12.93%就是最直观的反应。

新的问题已经摆上了桌面。倘若任由情况如此发展下去,那供需失衡与硅料价格上涨之间的因果关系极可能倒转:一方面下游企业因失血导致减产,需求萎缩;另一方面上游企业扩产激进,产能在未来过度释放,新的失衡将在产业链上出现。光伏行业资讯研究机构Exawatt给出的数据显示,2020~2021年,硅料产能需求比大约为1.333,为有史以来二者最接近的时间段,而2022年,全球多晶硅产能预计将达到105万吨,需求将达到65万吨,硅料产能需求比为1.615,不得不引起警惕。

同一条产业链上,上下游之间的利润分配虽无一定之规,但零和博弈显然不是健康状态。在讲求协同效应、利益共享的现代企业运营过程中,产业链上的任何短板,都必将印证木桶效应。现在来看,最短的那一块板,很可能就是“价随心动”的上游硅料。

硅业分会过去一年已就投资过热数次做出警示:虽然硅料短期供应紧张,但未来2~3年产能将持续释放,中长期将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据公开资料显示,在我国现有硅料企业已有规划中,2022年至少有超过300万吨的产能集中释放,随着产能的密集释放,2023年硅料过剩将无法避免。届时光伏产业链将极有可能进入新一轮的扩产潮,产业链供需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循环阶段。

靠价格调整本是市场自然发展的常态,但完全依靠价格波动实现资源配置平衡、调整发展频率,真的能达到预期吗?

去年的硅料大热导致供应链失衡、倒逼下游减产的情形已经为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今后两年硅料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已经可以预见。如硅料这样的问题,绝不在少数。例如辅材端的胶膜EVA粒子,2021年EVA粒子需求量约70万吨,同比增加约24%,未来3年需求复合增速约为28.77%。与硅料一样,EVA粒子生产壁垒高、扩产周期长、转产限制多,年化产能远远低于光伏的硅片、电池片、组件等环节。已经有研究机构预警,未来3年的EVA粒子供需将保持紧平衡,如果下游产能在政策刺激下继续释放,极有可能重演2021年的硅料老戏码。

从“囚徒困境”到协同发展

对于如火如荼的光伏产业,“供应链博弈”成为2021年最重要的关键词,这绝非好消息。

热门行业历来受资本追捧。2021年光伏行业产业链多个环节出现大规模扩张,硅料行业更是动辄有数百亿元扩产计划涌现。这些以单纯逐利为目的“热钱”未必有传统光伏企业那样的行业认同度和耐心,更不会本着产业链健康协同发展的初心任由市场调节产业链利润从更赚钱的上游硅料向下游制造转移,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让其“钱去楼空”,留下一地狼藉。

     

在业内人眼中,制造业中著名的“微笑曲线”同样适用于光伏行业的利润分配。“一端是门槛比较高的硅料生产,一端是终端的项目开发。电池、组件等制造环节则处在曲线的底部,在行业波动的情况下受影响比较大。”国内电池、组件龙头企业爱康科技的高级副总裁张金剑对困难直言不讳。他分析称,纵观2020年上市光伏企业年报,许多单纯依靠外部供应链的组件厂商,在2020年下半年都出现了严重毛利润倒挂,“现在拥有硅料资源的公司可以非常任性,电池及组件生产厂家基本没有招架之力。”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光伏产业链格局基本明朗。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上游的硅料环节经过数年前的洗牌与蛰伏,已经形成强者愈强的局面,在这一轮涨价“机遇”推动下,再加上技术门槛高、投资周期长等因素,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趋于稳定,产能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中游的硅片、电池、组件领域,得益于中国在光伏领域得天独厚的优势,入局者众,已经成为竞争“红海”,利润很难有大幅度的波动,技术已经是最有效的壁垒;下游的电站开发,属于典型的重资产行业,发展空间也最为广阔。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光伏依然将是炙手可热的领域,产业链上的任何一环都有借势起飞的机会,所有的参与者都有机会分得一杯羹。”多家证券分析机构对光伏产业的判断如出一辙。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业界专家与大佬们都在呼吁产业链协同发展、避免内耗,但却依然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囚徒困境”之中,上下游企业之间互相视为“眼中钉”。

在理想状态下,作为颇具高科技含量的新兴行业,光伏产业链每个环节的企业都应通过改进技术、提升管理、降低成本来提升利润率,并向下游合理让利,使度电成本进一步降低。

如此一来,最终形成光伏产业链的完美闭环——环形接力、循环向上。这一模式相较于以利润区分顶端与底部的微笑曲线,显然更为有利于行业的发展。无论是过去的硅料还是未来的EVA粒子,本质上都是产业链的瓶颈。当参与者们意识到,需要产业链协同发展才能再上一个台阶之时,打破发展的天花板将成为必然。

依靠追求某一单品去打破全产业的天花板,无异于镜花水月,即便政策再好、前景再广、资本再热,产业链也不会因为某一环节的产能释放就趋于完美。当下光伏行业的从业者们需要做的就是,从产业链高度明晰供应链博弈的本质,在管理、技术、运营等方面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平衡点,才能实现真正的协同发展。

(图片来源:veer库)

为您推荐

光伏未来可期!已被写入12省14市2022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光伏未来可期!已被写入12省14市2022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近日,广东、陕西、上海、北京、河南、四川等省市区2022

2022-09-17 栏目:新能源行业
为什么“缺芯”也阻挡不了特斯拉?

为什么“缺芯”也阻挡不了特斯拉?

  2021年,特斯拉在全球售出了93.6万辆汽车,同比增长87%

2022-09-13 栏目:新能源行业
传统车企拟拆分上市,新势力转向港股,“造车后浪”涌入赛道

传统车企拟拆分上市,新势力转向港股,“造车后浪”涌入赛道

  在看重成长性和想象空间的资本市场,新能源赛道在2021年

2022-09-13 栏目:新能源行业
动力电池之后,车企和机构都盯上了这块万亿肥肉

动力电池之后,车企和机构都盯上了这块万亿肥肉

  从价值角度来看,动力电池、整车均处于高估值,现在入场

2022-09-13 栏目:新能源行业

合作伙伴